
污水處理工程規模與工藝選擇
規模與工藝選擇
選擇主要原則首先應采用能夠保證處理要求和處理效果的技術合理、成熟可靠的處理工藝。同時可結合處理廠所在城市的具體情況和工程性質,積極穩妥的采用污水處理新技術和新工藝,對在國內首次選用的新工藝、新技術、必須經過中試或生產性實驗,提供可靠的設計參數后方可采用。
工程造價低,省能耗,省運行費及占地少。
運行管理簡單,控制環節少,易于操作。
因地制宜,結合處理廠所在地區特點,污水處理可分期、分級實施。 ——不同規模污水處理廠工藝選擇 筆者將建設規模的劃分定位于≥20萬m3/d,10~20萬m3/d和5~10萬m3/d三個類別。
國內污水處理工藝大多采用活性污泥法?;钚晕勰喾ㄖ饕譃橐韵聨状箢悾?nbsp;
(1)傳活性污泥法及其改進型
(2)氧化溝法及其改進型
(3)SBR法及其改進型
(4)AB法及其改進型
(5)其它類型,如UNITANK,水解酸化—好氧法等。
各種處理工藝技術都有著各自的適用條件和特點,大規模污水處理廠宜選用傳統活性污泥法及其改進型。其原因: 去除有機物或N、P效率高; 工藝流程中設有初沉池; 厭氧、缺氧、好氧功能分區明確; 處理規模超過一定量后,基建費可降低。 因此,傳統活性污泥法及改進型出水水質穩定,處理全流能耗小,運行費用較低,并且規模越大,優勢越明顯。
中小規模污水處理廠,特別當規?!?0萬m3/d時,宜選用氧化溝法及其改進型和SBR法及其改進型。其原因: 去除有機物及N、P效率高;抗沖擊負荷能力強;不設初沉池或不設初沉池及二沉池,設施簡單,省基建費,方便管理; 基建費低,且規模越小,優勢越明顯;處理設備基本可實現國產化,設備費大幅降低。 由于中小城市水量、水質負荷變化大,經濟水平有限,技術力量相對薄弱,管理水平相對較低等特點,采用SBR和氧化溝及其改進型是適宜的。 在10~20萬m3/d類別范圍內除常用處理工藝外,筆者推薦兩種目前還未廣泛應用的處理工藝。
其一為氧化溝型的微型曝氣生物法,該工藝將氧化溝表曝型改為底曝型,即氧化溝內設置水下攪拌機和非滿布的微孔曝氣器,既保留了氧化溝沿水流方向間斷曝氣和循環流的特點,又克服了氧化溝因采用表面曝氣機而占地面積大、充氧效率低、水流斷面流速不均、池底易沉淀等不足,在有條件的地區可推廣使用。
其二為水下曝氣器型生物法(OKI),即將池底部的微孔曝氣器改為水下曝氣器,因該曝氣器兼有曝氣切割氣泡和混合攪拌的多種功能,既避免了微孔曝氣堵塞后充氧效率下降的缺點,又可適應實際運行中水質的變化而改變各池運行工況,形成厭、缺、好多種排列組合方式運行,操作靈活,適應性強。該工藝曝氣氣泡屬于小氣溝,與微氣泡相比,氧的利用率低,但其設置水深可達十二米,提高了氧的分壓,從而提高了氧的利用率。設計選用時,上述兩種工藝可根據不同地區情況,經技術經濟比選后確定。